首席记者杨梦涵
登上顶峰的台酒,也面临着接二连三的问题。
在1月9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经销商代表大会”上,国泰酒业披露,公司2021年含税销售额由2020年的40亿多跃升至100亿,实现了销售额的爆发式、跨越式翻倍增长 .
这意味着,国泰成为茅台镇第二大酱酒企业(以营收规模计),某种程度上堪称这一轮“酱香热”的最大利好 “ 经过。 从1999年开始投资建设天士力,到如今的巅峰,国泰20年的发展故事,激励着众多非产业资本投身姜酒。
高处异常寒冷,外界的各种质疑声也在此时袭来。
大陆和台湾因库存积压导致经销商积压的消息此起彼伏,连媒体都翻出了去年IPO暂停的旧闻。 此时,中国台湾的危机公关能力面临巨大考验。
时间回到10年前,白酒巨头茅台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
当时一路飙升的茅台,引得众多商家主动“加仓”。 据媒体报道,2011年底,某酒类经销商以1800元的进价大量收购飞天茅台酒,以高价出售。
数据显示,2011年茅台的供应量在1万吨左右。 由于之前的暴涨,商家和投资者纷纷涌入其中,囤积了大量货物。 据有关专家测算,当年社会库存加上经销商库存达到2万吨左右。
溢出的库存变成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2012年,“班三公”不期而至,成为白酒市场瞬间逆转的导火索。 作为风向标,当年飞天茅台的批价迅速跌至1300元左右,让不少商家深陷套牢。 厂商也进入阵痛期。 2013年,茅台股价缩水超30%。
此后,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飞天茅台的价格也大幅下跌,让此前大量囤货的商家损失惨重。 2014年数据显示,飞天茅台的官方零售价在1200元左右,但实际零售价在800元左右。
在此期间,茅台还与多家电商平台进行了较量——后者以低价出售飞天茅台以获得关注度和流量,使得茅台的价格政策处于被动状态。
经过严格的价格调控和动态销售措施,茅台终于率先走出3年的调整期,步入健康发展的正轨。
如今,规模超千亿的茅台不再是窘迫的状态。 ”意外来了,导致以茅台为首的白酒行业暂时“翻车”。
“集体狂热”不仅包括消费者层面,还包括厂商和商家的推波助澜。
p>
如果说2012年导致酒业低迷的“黑天鹅”是公费全面禁酒,那么这一轮“黑天鹅”依然时不时冲击社会经济
就像上一个“黄金十年”大众对白酒行业的看好,也就像当时商家对茅台的疯狂,国泰酒业两大名牌, 也曾享受过荣耀,也曾被资本追逐。
国台白酒遇到了近十年茅台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库存增加、产品失衡(国标占比过大,国泰15 和龙很难找到),制造商经常冲突。
T 根源仍是“集体狂热”、“黑天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其实,在这一轮“酱酱热”带来的集体狂潮中,有着类似症结的人不在少数。 当热潮汹涌,在厂商与商家永恒的博弈中,本着追逐快钱、坚守商业基本规律的初衷,所有参与者都应该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