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拍卖公司相继对中国陈年白酒进行拍卖,白酒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藏酒之所以被称为“黎明珍藏”,是因为在中国白酒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刚刚凸显的今天,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酒储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收藏品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十分神秘。 近年来,每个月开拍时,全国各拍卖行都会推出国酒专场拍卖。 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而且拍卖的次数越来越多,拍卖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这也充分说明,白酒在中国已经具有与艺术品同等的地位,其价值正在不断显现。 因此,笔者一直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白酒将和欧美葡萄酒一样,频频亮相国际各大拍卖场,成为全场耀眼的明星。 届时,中国白酒的身份和地位将不断上升,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得到真正体现。
2010年12月17日,在杭州西泠印社举办的“中国陈年名酒”秋季拍卖会上,一瓶年份为1958年的“金轮”茅台陶瓶共拍出145.6万元,创下 创下国内拍卖市场茅台最高价。 在本次专场拍卖中,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数十个品牌的百余瓶白酒最终以890万元的成交额、100%的成交率完美落下。 2011年1月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笔者拍到一整箱非常珍贵的1985年“酱瓶”茅台酒,最终以145.6万元的总价拍出,但单价依旧。 与历史最高水平相同。 记录,但作为笔者这样热爱白酒收藏的人,更多的快乐是拥有这箱酒,而不是拥有价值。
原来,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相继竞拍白酒品类之前,大部分人都保留着酒,因为他们知道酒会越陈越陈,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 并与亲友分享。 让情感成为寄托; 也有一些人以买老酒卖为生,他们往往只关心利润和增值空间,不涉及所买卖商品的任何文化价值; 二是文化藏酒家的专业性,他们用自己的博学和高度的文化意识,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他们可以在储酒中找到乐趣,也可以找到与祖先对话的机会。 因为有他们,文化得以延续。
白酒收藏史
中国白酒的收藏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家喻户晓的“女儿红”记载于秦国宰相吕不韦编着的《吕氏春秋》。 “女儿红”是女儿出生时酿造的,存放在地窖或桂花树下。 封于墙内,女儿出嫁时,挖出美酒与亲友饮用或作为嫁妆。 “努尔红”酒一般存放20年左右,气味扑鼻,香气四溢。 这种性质的酒是早期中国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储酒活动。 还有“状元红”等酒,是为公子酿藏的酒,公子上榜时庆祝喝的酒。 “努尔红”和“状元红”都是陈年陈酒,久藏不衰,习俗源远流长,流传千古,堪称藏酒的起源地。 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也有记载:“以苹果作酒于宛一带,富人贮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可见中国储酒的悠久历史。 1976年,文物部门在发掘萝卜湾一号汉墓时,出土了一件极具我国岭南地区地方色彩的青铜容器——铜桶。 这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酒具。 最早出现于云南,后传入两广。 铜桶饰有钩雷纹,桶腹、桶耳下分别镌刻地名和自重“布”、“十三斤”字样。 元代胡一喜《藏酒笔记》也描述,饮藏酒时,口感清澈,香气直入肺中。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官私收藏酒更盛行。 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掘出土的最古老的古酒是我国30年前的中山国太子墓中出土的两种古酒。 这些酒从酿造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依旧饱满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