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正当时:推荐三款补气血药酒

冬天是滋补身体的好时机。 许多人选择药酒进行保健。 《汉书·食货志》说:“酒为百药之首”。 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入药的高度评价。

现在很多人经常在家自制滋补酒,既可以御寒,又可以养生。 家庭药酒怎么泡? 酿造药酒选择原料有什么讲究? 你选择的药酒配方靠谱吗?

1。 药酒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1. 选择靠谱的药酒配方: 家庭自制酒,首先要选择适合家庭的药酒配方,并不是所有的药酒配方都适合家庭自产。 例如,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需要经过炮制才能使用; 中药师切忌盲目混饮药酒。

2。 选用道地药材和优质基酒:配制药酒时所用的酒和中药材,一定要选用地道、纯净的产品,切勿使用假酒假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和 阻碍你的健康。 或影响治疗效果。

3. 配药酒的中草药应切成薄片或碾成粗粒:凡是坚硬的皮、根、茎等草药可切成3毫米厚的片,草本茎、根可切 切成3厘米长的碎片,种子药材可用棍子捣碎。 同时,配制前应将炮制的药材洗净(防止杂质混入)并晒干。

4. 准备好配制药酒所需的容器、加工器具、密封容器口等所有材料:配制药酒要用到一些非金属容器,如砂锅、陶器、瓷瓮、玻璃器皿等。

二、药酒基酒的选择

根据制作药酒所用原料酒(基酒)的不同,可分为白酒和其他酒类 ,包括黄酒、黄酒、果酒等。

1. 酒类药酒:以蒸馏酒为基酒配制的药酒,所用酒必须符合卫生计生委关于蒸馏酒质量标准的规定。 蒸馏酒精的浓度根据各品种的要求而定,内服酒精应以谷物酒精为原料。 药典记载的中药酒都是用白酒酿制的。

提示:一般来说,40-60%的白葡萄酒多用于现代药酒的生产。 依据是:酒精浓度过低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酒精浓度过高服用时对人体的伤害太大,尤其是对胃和大脑的伤害更大。

2. 其他酒类:用酒精度数较低的酒酿制的药酒,如米酒、黄酒、果酒等,因其酒精度数较低,适合不善饮酒者饮用。 与白葡萄酒相比,这类酒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常用于配制保健酒和美容酒。

提示:在酿造酒精度数较低的药酒时,应适当延长浸出时间,或适当增加浸出次数,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浸出。

三、药酒的配制方法

根据我国古今医学文献介绍和家族经验,药酒的配制方法有很多种。 水煮法等。冷浸法最简单,特别适合家庭配制药酒。

制作步骤如下:

1. 首先,将加工好的中药材片状或粗碎颗粒放入密封容器中(或先将药物装入丝袋中,再放入容器中部)。

2. 加入适量白酒(按配方比例),浸泡14天左右,并经常摇匀。 待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后,即可过滤出药液。 可将药渣进行榨汁,然后将浸出液与榨汁合并,静置数日,然后过滤。 或将白酒分成两份,将药材浸泡两次,操作方法同前,将两次浸出液和榨出的液体混合,静置数日,过滤,即得澄清的药材 葡萄酒。

3. 配制的药酒如需加糖或蜂蜜调味,可将白糖用等量的白酒溶解后过滤,然后将药液与糖液混合,滤液即成药液。

小编根据冬季时节特点,为大家推荐3款补气血药酒。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八珍酒

【处方】炒白术90g,全当归90g,人参30g,川芎30g,白茯苓60g,白芍60g,炙甘草45g, 五加皮240克、小肥红枣120克、地黄120克、核桃肉120克、糯米酒20L。

炒白术

当归

【制法】将前11味切成薄片,装入布袋中,装入容器中 ,加入白糯米酒,密封,隔水火加热约1小时后取出,埋入土中5天,去除火毒,取出静置21天,过滤 去除炉渣,然后取下。 现代简单的方法是将上述药物切成片,加入酒中,密封,浸泡一个月后服用。

【功能主治】补气血,健脾利湿。 用于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气短经痛、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温服10-20ml,一日3次。

【注意事项】如见口干、心烦、口舌生疮、舌红等热证,不宜饮本药酒。

【药方来源】明代《百病回春》。

肾气补酒

【处方】人参15克,枸杞子30克,熟地黄30克,白酒500毫升。

人参

枸杞子

【制法】将以上药物放入容器中,用白酒浸泡。 7天后即可服用。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 气血不足,腰膝酸软,四肢无力,或眼花、头晕。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0ml,一日2次。

【方剂来源】《百病偏方》。

熟地养血活血酒

【处方】熟地50g,枸杞子25g,当归25g,炒薏仁25g,首乌25g,龙眼肉20g,沉香1.5g,白酒2L .

地黄

制首乌

【制法】将上药共研粗末或切成薄片,装入纱布袋中, 扎好口,放在一旁的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 7天后,取出药袋,压榨浸膏,将浸膏与药酒混合,静置,过滤。

【功能主治】养血安神。 用于失眠健忘,心悸,须发早白,目眩目涩。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5-20ml,一日2次,温服。

[方剂来源]清代《汇芝堂经验方》。

小编友情提示:药酒虽好,但不可贪多!


来源:本文选自《中药与醇提物》(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任金生,罗兴红。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仅供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诚邀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