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浆酒,众多酒友心中最好的酒

关于原浆酒的讨论很多。 有人认为不可饮用,也有人认为稀有珍贵。 但是,原浆酒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常见的一种解释是:粮食(原料和曲)酿造,采用传统工艺(固态发酵、蒸馏),不勾兑酒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酒庄生产的原酒或基酒。

本文将梳理原浆酒的历史进程。 民国时期还没有原浆酒的概念,因为那个时期的酒都是原浆的(上面解释的那种)。 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各种酒厂,其实都有自己的配方和技艺。 当时唯一的优势就是没有工业化,纯手工,没有添加和调酒操作。

关于勾兑,自1950年代泸州老窖酒厂首创以来,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最初的勾兑称为勾兑,方法是将原酒与原酒勾兑。 不同酒缸酿制的酒在装满坛后进行勾兑。 在添加剂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香精香料其实很少,勾兑的目的只是为了让酒的口感更稳定,也就是稳定品质。

建国初期,粮食供应紧张,白酒耗粮。 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1吨白酒大约需要3-4吨粮食(酱香型酒更高)。 1955年,国家在山东烟台开始用红薯干代酒生产酒和酒精。

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提出课题——“白酒勾兑”。

然而,勾兑白酒的口感却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传统白酒特有的香气是用酒精无法达到的,但这个契机却为勾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化酒为酒,在当时是无奈之举。

在20世纪90年代,调酒技术已经成熟。 秦池酒勾兑事件,再加上震惊全国的“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案,让饮酒者痛恨“勾兑”。

可以说,白酒勾兑的负面反应至今仍有影响,误区本文不再赘述,可查阅历史文章。

原浆酒之所以受到追捧和追捧,源于人们对白酒勾兑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原浆一词最早用于医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到染料业、建筑业、果汁饮料业。

20世纪80年代,“陈年酒”和“纯酒”的概念已经在日本清酒界盛行。 所以,粥不是2000年以后发明的。- 80年代就有了。

那么,原浆酒勾兑好了吗? 如果原浆酒减少了,它还算原浆吗?

依我愚见,不添加香精香料,不使用食用酒精,应该是原浆酒的精髓所在。 无论是勾兑还是非勾兑,只要没有其他添加的纯谷物酒,都可以称为原浆酒。

如果把原浆理解为基酒,在味道上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的感觉。 毕竟经过蒸煮发酵,一些杂味和不良物质还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工艺白酒需要贮藏的原因。

原浆存放后会不会比市面上的瓶装酒更好喝? 这取决于个人喜好。 原浆酒存放一定时间后,有害有害物质会完全挥发,酒体会变得醇厚,但口感仍然单一,有某种味道过于浓烈。 以葡萄酒为例。 不同轮次(七轮提酒)酿出的酒,各有特色和风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所以只能说存放后的果泥可以喝,就看个人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