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屠苏酒的壶是什么?

有趣的“胡”字

未开封的清宫黄酒(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龙山文化黑陶双线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荷花鹤方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东晋青釉鸡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长沙窑青瓷点缀褐彩双线托壶(官府博物馆藏) 收藏)

五代越窑青釉执壶(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南宋青白釉瓜棱形盖执壶(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

北宋耀州窑青釉牡丹纹刻花罐(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錾花包金壶(上海观复博物院藏)

乾隆红鎏金插花壶(上海观复博物院藏)

“鞭炮声消年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中描述的新年气氛。 .

据史书记载,古时候过春节,男女老少都要在大年初一早上喝一种特制的压岁酒,叫做“屠苏酒” . 饮酒的习俗颇为有趣,“面朝东方,从幼到老,依次饮”,年轻的先喝,年长的后喝,寓意太阳升起,繁荣昌盛。 当时盛屠苏酒的壶是什么? 锅中有天地。

《中国现代词海》中对“壶”的描述是这样的:“壶,盛液体的容器,一般有盖、口、柄或柄”,可见我们 现在熟悉锅。 理解:“壶”是盛液体的容器,有口、有柄或有横梁。

[瓦罐]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实用的水器

黑陶之所以被称为“黑”陶,是因为 因为烧完窑后,停火封门,然后在窑顶孔上浇水。 燃料中的碳和蒸汽结合,渗入胎体,呈现黑色。 这个锅里没有壶嘴。

[青铜壶]

从夏商到秦汉,主要是礼器

自甲骨文中的“壶” 在武定时期的碑文中,壶已被用作象征器物的名称。 在形制各异的青铜器中,“壶”在铭文中常被用作“自名”,而后“壶”作为器物的称谓一直流传至今。 像西周晚期的叔叔符壶和春秋初期的曾伯子壶,自称“礼(与礼同音)壶”。 礼,一夜之酒,从幽风声。 这些器物上的铭文直接表明它们是当时用来盛酒的酒器。

李小丁在《甲骨文集》中提到,“壶”的原始形制特点是上半部“大”,同盖形,侧有两耳 和底部的圈脚。 可见,它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带壶嘴的壶是不一样的。

[壶]

魏晋时期器形开始规范

随着生活器具中青铜器的消失,漆器、瓷器 ,金银器取代了它 壶中的“壶”通常有一个功能——管状“流”(即壶嘴)。

鸡头壶是三国至隋代瓷器中常见的造型。 不同时期的鸡头锅各有特色。 西晋时,鸡头紧贴壶肩,有的鸡头纯装饰,坚固不透。 带流量锅。

[锅]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演变的多元化表现

锅是长沙窑中常见的器物,其特点是 粗颈,短流,喇叭口,瓜肋腹或圆腹,其中有酒壶/茶壶(唐代文献称茶壶)。 茶水煮沸后,倒入茶壶中; 为了快速传茶,茶壶的颈部粗而短。 像倒酒一样,将茶汤倒入茶碗(杯)中。 从长沙窑出品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壶和酒壶基本相同。

盛行于中晚唐的点茶法,是用“茶筅”来搅动茶粉和水。 为了增加茶汤的冲击力,刺激茶质,流管逐渐加长,流尖变小。

[壶]

外国元明清文化,色彩斑斓

这种矾红是用来做线,然后蘸 用刷子调和金粉,在烧成的瓷器上画上花纹,入窑低温烧成。 图案为中国传统花卉图案,体现了中国审美对西方的影响。

唐代有四合一说,重茶、重水、重火、重器,处处揭示生活状态。 茶友一定也喜欢茶具。

壶,无论是陶器、青铜器、金器、瓷器、玻璃器等,都是用火做的,但没有火; 壶身盛满糖浆,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

(本文来源:观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