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杯屠苏酒驱走瘟疫的一切邪灵

作者:曾强

鞭炮声岁岁将尽,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总以新桃换旧符。

强>》,王安石的《元日》讲述了古代春节的两种习俗:喝屠苏酒和挂桃符。

陆游《大夜学》也记载“屠苏半灯未起,灯前草写桃符”,冬春交替, 天气由暖转寒,病毒活跃甚至肆虐,古人酿屠苏酒以畏瘟疫,在门上挂桃符避邪。 两把剑指向同一个敌人——瘟疫。

号角画声中庆旧岁,新年时屠苏喜气洋洋”。 屠苏通常是在除夕之后喝醉的。 宋代理学大师魏了翁说:“屠苏酒一年一回,老我惊奇”。 春节,终年不长,酒虽美,勿贪。 这大概是因为屠苏是“药酒”,三分毒,必须“适时”饮用。

屠苏酒又称“寿酒”。 相传为华佗所创。 它是由大黄和其他中药浸泡在酒中制成的。 有祛风散寒、避疫之功效。

药王孙思邈在《屠苏饮论》中考证其渊源:“屠”即屠鬼气,“苏”即醒人魂。 ,一里无病。”

养生美食专家东坡说:“然穷则康,终饮屠苏”。 酒席上,我老苏是最后一个上酒的,但只要喝了这对身体有益的屠苏酒,“一二即末”。 老人不在乎。

宋代宰相晏殊曾留下“青炉熏屠苏酒,献宜城万寿杯”、“送寿娇花入醪”等诗句, 由此可见,屠苏酒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是一个“人脉”。 宴会上用“红”酒向皇帝敬酒,以祈求长寿、怯懦、延年益寿。

陆游《立春前一日》记载“泥土生芽嫩绿,桥头柳浅黄。重访长寿酒与屠苏,又 探春盘饼饵香。” 倒一杯土苏,用春天采摘的鲜芽,用酒烤一盘鸡蛋饼,既能暖身过年,又能驱邪保身。

陆游佐酒下的萱草(学名萱草或健忘草)也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可治疗瘟疫。 相传东汉末年,江苏泗阳流行瘟疫。 华佗行医至今,心里很着急。 夜里,华佗梦见仙人赐给他一把金针。 一觉醒来,金针洒向四方,满山遍野顿时开满了绿叶黄花的黄花菜。 人们摘下它的花蕾,煮水服用,终于战胜了瘟疫。

“白头坐中堂,屠苏最后尝”,屠苏酒的药效非比寻常,饮酒规矩也不一般。 正常情况下,对老人要敬而远之,老人先喝; 但屠苏酒的做法是相反的,年轻人先喝,老人再喝。 唐顾况无奈地说:“桓旦寂寞惭愧,我让屠苏当少年。”

南宋范丞感叹老人的悲哀,“我被惯了 对疾病和栗子,总觉得屠苏晚了。”苏哲也感慨道:“年年岁末酒杀苏,不知已七十余岁。 ” 晚于他的南宋学者陈复亮显得豁达乐观,“人说老不如初,爱老心初。化为乌有” 门前懒题玉垒,乐饮人家背后屠苏。 “乐”字点明了他“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的良好心态。

不过陪最后一席的好处是可以连喝三杯,这叫“贪尾”(也写成“蓝尾”)。 因此,白居易写下了“青尾酒三杯,软糖一盘,除崔常氏外,无人与我斗”(《原日对酒》)。

屠苏酒之所以爱幼不尊老,有这样的解释:“幼年年老,故恭之;年老失老,故受刑罚。” 孩子是早晨八九点钟升起的太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脉。 人们总是在灾难面前把机会和希望留给子女。 浅一杯屠苏酒,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牺牲精神。

屠苏酒是怎样酿造的? 古人的做法有点复杂和神秘。 宋代叶隐说“井藏屠苏药”,同时代毛旁记载:“碧井屠苏沉冻酒”。

什么意思? 即除夕之夜,将各种中药装入蚕丝胶囊中,沉入井中过夜。 大年初一,取出药丸,用酒浸泡加热,对着东方喝。 酒过三日后,将药渣挂于门前以避瘟疫,或将药袋丢入井中。 相传常年饮用此井之水,可终生无病。

屠苏酒的配方几经变化。 晋代葛洪《肘后方》(描写青蒿素的中医书籍)、唐代孙思邈《急救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配伍不一样 ,但八味基本相同,即大黄、花椒、桔梗、桂花、白术、防风、乌头、菝葜。 当然,如果你现在想要自己酿造,就必须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酿造。

清朝康熙年间的女词人徐灿回忆小时候争酒的情景:“当年小小日子,屠苏争酒 并愿意让给别人。”

屠苏酒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直到近代随着中医逐渐没落。 但是,因为有了屠苏酒等中药的支持,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屡遭重大疾病侵袭,仍能披荆斩棘,将火炬永远传递下去。

“更似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万里红颜。” 现在举国上下同心抗疫。 帮助我们摆脱毒瘴和疾病,胜利一定属于顽强勇敢的中国人民。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 2023 酒业网 · 豫ICP备130229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