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酿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酿制粮食酒最早的国家。 大量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出现时,远古先民就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粮食酿酒技术,由此产生的酒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了数千年。
同时,小口尖底瓶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器具。 随着研究的推进,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第一瓶用粮食酿制的粮食酒,是用尖底小瓶酿造的。
粮酒是我国酿酒的源头
用什么样的原料和方法来酿酒,是酿酒出现的条件。 先民只有有了充足的酿酒原料,并学会了将原料转化为酒的酿造技术,才有可能酿造出酒来。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古代酿酒主要以谷物为原料,糖蜜、动物奶、植物汁等酿酒原料在我国史前时代可能就已经出现,但无法规模化生产 .
因为我国大量的史前人群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没有像葡萄这样容易酿酒的含糖水果; 非常有限; 含糖植物汁液多产于亚热带以南地区,在中原地区是找不到的。 因此,我国酿酒的起源要从粮食原料的使用说起。
我国粮食酿酒的渊源流传已久。 古代最早使用粮食酿酒,在早期文献中也有记载。
《尚书说明夏》说:“酿酒,唯曲折。” 做酵母。 可见,周人所说的酿酒,是指粮食的酿造。
就粮食酒而言,用麴酿和用糯米酿都会酿出两种不同浓度的酒(指酒精度和糖度)。 曲发酵力强,可使淀粉糖化充分酒精化,而糯米发酵力弱,可使淀粉充分糖化,但酒精化度不高。
因此,在先秦时期,人们通常将曲酒酿成的酒称为“酒”,将糯米糕酿成的酒称为“礼”。 当然,古人有时也称酒为“酒”。 如《礼记·礼运》云:“礼之于人,犹如酒之于糯米”。 甲骨文中出现“酒”和“礼”两个字,都是指酒类。
在甲骨文中,“酒黍”也常被并用,说明酒与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甲骨文集》中就有“旧书灯心海”、“新有旧书灯”等铭文。
《楚学记·酒》引《春秋味》云:“粟为酒,阳随阴行,故以麦酿粟为酒。”
Han 赵朝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说林训》中有“青玉之美,始于耒耒”之说。 擂丝是两种重要的农具,它清楚地揭示了酿酒与农业的关系,说明它是真正的人工粮食。 酿酒是在农业活动之后开始的。
以上所引史料虽晚于我国粮食酿酒之始,但仍能反映出粮食酿酒的悠久历史。 这也是古人对酿酒起源的客观描述和最清楚的说明。
仰韶是中国粮酒酿造的发源地
中国酿酒始于粮酒酿造。 粮食是酿酒的原料前提。 物质条件的基础。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酿造粮食酒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酿酒原料; 此外,最根本的是要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即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粮食酿酒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
仰韶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 当时的先民已经进入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阶段。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各种农具,如:石刀、陶刀、石镰等,还有大量的陶制生活用具,足以反映 仰韶时期人们以农业为主。 聚落生活、定居生活奠定了粮食酿酒起源的基础。
仰韶文化时期农耕经济繁荣,为粮食酿酒提供了原料。 考古发掘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小米和黍米是人们的主要食物。 仰韶文化时期,已有窖藏粮食。 这种贮藏于地窖的粮食,可以说明仰韶文化时期的粮食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需要,有足够的储藏空间。
汤圆的制作离不开粮酒的起源。 有关考古证实,仰韶文化早期,天然大米糯米粉已发展为人造大米糯米粉。 2021年公布的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在仰韶文化中后期,小口尖底瓶中发现了谷醅酒的残留物。 世界再次真正触动了中国咖喱粉的源头。
仰韶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已经生产出相当精美的彩陶。 除了炉、壶、鼎等炊具外,还有平底瓶、小口壶等各种水器。 . 2021年,学者在仰韶文化时期经典文物——小口尖底瓶的内部残渣上发现了粮食酒的残留物。 经证实,小口尖底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酿酒器具。
《礼记·礼运篇》曾记载“敬执饮”,即双手托起坑内积存的天然粮酒的情景描述。 现在看“尊”字的原形,更像是一个两手盛酒的尖底小瓶。
小口尖底瓶见证了先民掌握“酒”的酿造方法,诞生了中国第一款以粮食酿造的粮食酒。 同时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粮食酿酒文化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复制/整理:刘雨哥
视频ID:@ 杨绍酒业
扫码关注
仰韶官方视频号“仰韶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