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山西省考古人员在汾阳市风蒿沟村东北部发现一处距今约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此次发掘的两处仰韶中期宅遗址,是山西省历年基建考古中清理出的最完整的同时代遗址。 新发现的吕梁市汾阳风蒿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汾阳市杏花村镇风蒿沟村东北约300米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杏花村遗址建设控制区北缘。
发掘区地理图
据介绍,发掘区背靠紫霞山,面临温榆河。 为山前斜坡,海拔748米。 出土的两处仰韶中期房址位于杏花村遗址建设控制区北缘。 宅基地编号分别为F1和F2。 呈梯形,北窄南宽,面积分别为30.68平方米和38.91平方米。 宅基地地面为草混泥土,平坦坚硬,以黑色为主,部分区域呈红色。
F1航拍
在F1宅基地南门口的火坑里,还残留着一个砂灰色的陶罐。 F2宅遗址出土有石磨盘、小口尖底瓶、彩陶碗、装砂罐等器物残片。 本次发掘出土的厚唇、小口、尖底花瓶、奢胀罐、彩陶残片,与1982年出土的杏花村遗址第一段基本相同,均属于中部。 仰韶时期。 华村遗址的第一段或稍早一些,距今约5500年。
F1灶
从发掘结果分析,本遗址与杏花村遗址应为密不可分、形影不离的同一考古文化,本遗址应为一个整体 杏花村遗址的一部分。 这次考古发掘为重新认定杏花村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F2小口尖底瓶
这两处宅址是山西省基建考古中已清理出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仰韶中期遗址 这些年来。 其布局、建造工艺和功能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变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
小口尖底瓮见证中国酒的起源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 而这个源头的位置,就是今天产汾酒的山西杏花村。
1982年春天,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宝村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中挖出一件精美的青铜首饰,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杏花村还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紧接着,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单位在山西省晋中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在杏花村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人工酿酒物证 在汾阳市。
据考证,杏花村遗址的积淀经历了八个阶段,文明从仰韶文化中期到商代晚期,跨越3000年。 杏花村遗址出土了大量酒器,有小口尖底发酵器、大口泡酒泥瓮、蒸粮甑、甑、酒器、酒瓶、彩陶等。 . 其中,小口尖底瓮的发现,已证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发酵器皿,表明6000多年前的仰韶先民已经开始掌握人工发酵的基本技术。 酿造粮酒。 它的出现,为探索中国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文物标本。
经过考古发掘,证实这个最终被命名为“杏花村遗址”的地方,不仅隐藏着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近四千年的人类文化活动历史 王朝,也埋葬了迄今为止人类文化活动的历史。 目前能找到的中国最早的酒酿造地。 这个网站也成为人类启蒙时代最原始的中国酒酿造教科书。 这里出土的“小口尖底瓮”被考古界和酿酒界认为是“最早的酿酒发酵器”,直接证明了山西杏花村是中国酒的发源地。 小口尖底瓮与中国人工酿造的关系,从文字解读也可看出。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在甲骨文中,酒是单一的,它的初始字形是小口、尖底和瓮形。
小口尖底瓮
对于汾酒人乃至所有酿酒人来说,杏花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址,更说明了整个人类都有一个有用的地方 在酿酒中的作用。 历史触手可及。
传承:
见证中华酒文化的传承
那么,世界上最早的酒是何时何地诞生的呢? 关于酒的诞生,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说法。 古埃及人认为酒是奥西里斯最先发明的,古希腊人认为酒神是狄俄尼索斯,古罗马人有酒神巴克斯,都被称为酒的发明者。 而在国内,《酒之星》、《上皇行酒》、《一滴酿醪》、《杜康酿酒》等各种版本的传闻和演绎更是精彩纷呈。 但最早、最权威的记载是晋代文人姜通所著的《九告》。 为帝王的伏羲氏,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新石器时代。 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尖底小骨灰盒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无疑,山西杏花村的汾酒是6000年传承的结晶,与中华文明、黄河文明、晋商文化同根同源。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奠基人,汾酒是中华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教科书、中国白酒发展史的活化石。 “国酒之源、香之祖、文化之根”,在中国白酒发展的长河中,杏花村见证了中国白酒的起源。 中国酒的精神,来自六千年的悠久历史,清香醉人。